|
|||
| 姜的栽培管理技術 (1)分次追肥。一般追肥2~3次,前輕后重。第一次追肥在生姜出苗后進行,每畝用腐熟的有機肥500千克,加水5~6倍澆施;或用尿素10千克,配成0.5%~1%的稀肥液澆施,促苗生長。第二次追肥在收娘姜時進行,施肥量比第一次增加30%~50%,仍以氮肥為主,施時如雨水較多,可在距植株10~12厘米處開穴,將肥料點施蓋土。如姜田基肥充足,植株生長旺盛,表現(xiàn)無脫力現(xiàn)象,這次追肥可以不施或少施,以免引起植株徒長。第三次追肥在初秋天氣轉涼,拆去姜田的蔭棚或遮蔭草后立即進行。這次肥料主要是促進姜的分枝和膨大,要適當重施,并要氮、磷、鉀配合,一般畝施尿素20~25千克,硫酸鉀20~25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均勻撒施種植行上,并結合進行培土。 (2)中耕培土。生姜生長期間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進行1次淺鋤,多在雨后進行,保持土壤墑情,防止板結。到株高達40~50厘米時,開始培土,將行間的土培向種植溝。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應結合培土將畦溝深挖到30厘米,并把挖出的土壤均勻放置在行間。待初秋天氣轉涼,拆去蔭棚或遮蔭草時,結合追肥,再進行1次培土,將原來的種植溝培成壟,壟高10~12厘米,寬20厘米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塊外露,促成塊大、皮薄、肉嫩,是爭取優(yōu)質高產(chǎn)的必要措施。 (3)灌溉排水。種植后保持土壤較干,以利土溫的回升。但如久旱不雨,影響出苗,也要適量澆水。出苗以后,保持畦面干干濕濕,不宜多澆。雨季來臨,要及時清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根不受澇而免遭腐爛。拆去蔭棚或遮蔭草以后,正是姜株分枝和姜塊膨大時期,要在早晚勤澆涼水,促進分枝和膨大。收藏前1個月左右停止?jié)菜偈菇獕K老熟。 (4)遮蔭防暑。人夏以后,在當?shù)貧鉁剡_25℃以上時,在姜田中搭蔭棚或插草遮蔭防熱。入秋以后,氣溫降到25℃以下,及時拆除遮蔭物,以增強光合作用和同化養(yǎng)分的積累。長江流域多在6月上、中旬遮蔭,8月下旬至9月初拆除。搭蔭棚即在姜田畦面上用細竹或樹枝、蘆竹等搭1~1.1米高的平棚架,頂上夾放稻草稈或油菜秸稈等,稀疏排放,約遮去一半陽光;亦可用灰色遮陽網(wǎng)代替秸稈覆蓋。插遮蔭草可在姜行的南側、距植株12~15厘米處開小溝,插入谷草或短蘆葦?shù)龋换ゾ幊苫ɑh狀,直立或稍向北傾斜,為植株遮去一半陽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