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么強調深層施肥? 前面已經談到,施用于水田土壤的氮素化肥,能為水稻吸收利用的有30%-50%,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引起的脫氮損失。深層施肥是將銨態氮肥深施于水田土壤還原層,受硝化作用影響小,以銨離子形態為土壤膠粒所吸附,從而減少滲漏。同時由于缺乏反硝化作用基質的,還可以減少脫氮造成的氣體損失。因而深施比表施可以大大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為什么強調不施大頭肥? 大頭肥是一種以重施分蘗肥為主的施肥體系,將總施氮量的大部分作為分蘗肥,后期一般不再施肥。在寒冷稻作區施用大頭肥對保證水稻能夠獲得一定產量曾起到良好作用。但當氮肥用量明顯增多后,如仍沿用這種施肥方法則極易誘發倒伏和病害。特別在低溫年份前期氮肥施用量過大,多導致生育期延遲,從而加重冷害的發生。因此,目前在水稻栽培水平高的稻區和施肥量較高的稻區一般不提倡施大頭肥。 怎樣施好分蘗肥? 北方稻區水稻生育期比較短,為充分利用熱量資源,促進分蘗的早生快發,強調施用足夠數量的氮肥、磷肥作基肥,并在此基礎上適當施用分蘗肥。減少分蘗肥比例是北方稻區高產栽培發展的趨勢。氮肥施用量增多之后,如仍沿用以往重施分蘗肥的方法,則極易引起無效分蘗提高、植株生育過分繁茂、葉片披垂重疊遮蔭等后果,而且葉片含氮量過高,還會阻礙以氮代謝為主向碳代謝為主的轉移,有可能延長營養生長而推遲出穗期,這些都不利于增產。因此,分蘗肥的數量一般可占總施氮量的25%-35%。在嚴重缺磷土壤上或容易發生稻縮苗的田塊,追施質量高的磷肥,如磷酸二銨或三料磷肥有顯著效果。在缺鉀的水田,分蘗期施用氯化鉀或硫酸鉀每667平方米5-7.5千克,也有比較好的作用。關于分蘗肥的施用日期,一般早載的可在移栽后5-10天內進行,隨著移栽時期的推遲,分蘗肥日期應逐漸縮短。對分蘗肥的施用不均或補苗部分生長較差的三類苗地塊,還可以重點施用調整肥。調整肥不宜過大,每667平方米平均不宜超過5千克。 怎樣施好穗肥? 穗肥既能促進穎花數量增多,又能防止穎花退化。在基肥和分蘗肥比較充足的前提下穗肥不宜在穗分化始期施用,因為此時施肥,雖然增加枝梗和穎花數,但亦能助長基部節間和上部葉片的伸長,群體過大惡化光照條件,引起倒伏和病害的發生。對于大穗型品種,還會因穎花分化過多,導致結實率降低。劍葉抽出時正是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基部節和葉片伸長趨于穩定,即使氮素濃度較高,亦不會造成株型惡化,因此穗肥在抽穗前15-18天施用較為適宜。施肥量不宜超過總施氮量的5%-8%,如果水稻長勢過于繁茂或有稻瘟病發生的癥狀則不宜施用穗肥。 怎樣施好粒肥? 粒肥有延緩出穗后葉面積下降和提高葉片光合作用的能力,有增強根系活力,增加灌漿物質,減少秕粒增加粒重的作用。但粒肥施用不當則可引起貪青晚熟。因此,粒肥的施用一般是在安全抽穗期前抽穗或生長后期有早衰、脫肥現象時才能施用。粒肥應在齊穗期至齊穗后10天內施用,施肥量應根據水稻長勢和葉色濃度來確定,一般土壤肥力高、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長勢良好的島田不宜追施粒肥。 為什么要根外追肥? 水稻除根以外還可以通過莖葉吸收養分,而且肥料利用率較高,這種通過非根系吸收營養的現象就是根外營養。向根系以外的營養體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就是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但可以較快地被莖、葉吸收利用,避免養分被土壤固定及脫氮的損失。水稻后期根外追肥,可有效地緩解后期根系衰老,肥料供應不足的矛盾,從而延長中部葉片壽命,加強上部葉片的光合功能,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形成與積累,促進早熟,增加千粒重,達到增產的目的。 根外施肥的種類:不是所有的肥料都能適用根外施用,不適合根外施肥的肥料有:不溶于水的化肥,如鈣鎂磷肥;具有揮發性氨的化肥,如氨水、碳酸氫氨;含有毒物質的化肥。尿素是中性有機物,易被水稻莖葉吸收而又傷害極少,特別適用于根外追肥。追肥30分鐘后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即有增加,5小時后可發現吸收50%左右,最后可吸收90%左右。 根外施肥方法:根外施肥通常是在齊穗期至灌漿期噴施,其作用與粒肥相同,如果缺氮以選擇尿素為易,噴施濃度在1.5%-2.0%為好。如果是磷、鉀不足,可選擇0.5%磷酸二氫鉀+1%尿素。微量元素濃度在0.1%-0.5%左右為易。噴施時間最好在下午或傍晚無風的天氣進行。 冷浸田施肥應掌握哪些要點? 這類稻田的特點是水分過多,空氣過少,土質冷涼,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所以有效養分含量極低,并因常處于還原條件下,水稻根系生育不良,致使前期生長十分緩慢,分蘗少。后期則隨氣溫的上升,有機質礦化迅速,又易促進水稻過量吸收養分,使植株猛發徒長,誘發稻瘟病和延遲出穗影響產量。因此,涼浸田施肥要掌握的原則是:早追施返青肥,適當控制后期施肥,防止貪青晚熟及成熟度低;增磷補鋅,冷涼條件下水稻吸收磷受阻,因此要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同時補充鋅肥。 鹽堿地種稻施肥上要注意哪些問題? (1)以增施有機肥為主,適當控制化肥施用。有機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可增加土壤對有害陰、陽離子的緩沖能力,有機肥又是遲效肥,其肥效持久,不容易損失,有利于保苗、發根、促進生長。鹽堿地施用化肥量不宜過多,一般堿性稻田可選用偏酸性肥料施用,如過磷酸鈣、硫酸銨等。含鹽量較高的稻田可施用生理中性肥,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鹽漬化。鹽堿地施用化肥應分次少量施用。 (2)增施磷肥,適當補鋅。磷的有效性與土壤酸堿度有密切關系。土壤pH6-7.5的范圍內速效態磷較多,pH大于7.5時則形成難溶性磷酸鈣鹽,速效磷量降低。pH小于5.5時由于鐵、鋁對磷的固定作用,速效態磷量也降低。鹽堿地開發種稻后淹灌30-50天土壤pH由8降到7.0-7.3,因此有效態磷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低于非鹽堿地土壤淹灌后磷的含量。因此,鹽堿地水田要增加磷的施用量。在內陸鹽堿稻區缺鋅比較普遍,容易產生稻縮苗,所以鹽堿地水田區要適當補鋅,采用底肥施用或插秧大時蘸根的方法。 (3)改進施肥方法。鹽堿地氮的揮發損失比中性土大,深層施肥肥效明顯高于淺表施肥。因此,改進鹽堿地施肥技術一是應選用顆粒較大的肥料,以減少表面積與土壤接觸,二是多次表施改為80%作為基肥深層施肥或全層施肥,20%作為穗肥表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