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技知識 |
|
我國栽培的小麥80%以上是冬小麥,一般在秋末冬初播種,來年夏初前后收獲,生育期較長,從播種到成熟,在江南需要120一130天,黃河流域則需要220一250天。小麥一生需經歷出苗、分蘗、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幾個明顯的生育時期,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據分析,在一般栽培條件下,每生產100公斤小麥,需從土壤中吸收氮素2.6公斤,五氧二磷0.96公斤,氧化鉀2.9公斤,氮、磷、鉀三者的比例大約為2.7:1:3.1。但是,這個吸收量隨著品種特性,栽培技術、土壤、氣候等而有所變化。 小麥在不同生育期,對養分的吸收數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對氮的吸收有兩個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節階段,吸氮占總量的40%;二是拔節到孕穗開花階段,吸氮占總量的30%一40%。在開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對磷、鉀的吸收在分蘗期占總的30%左右,拔節以后吸收率急劇增長。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約占總量的40%;鉀的吸收以拔節到孕穗開花為最多,占總吸收量的60%左右,到開花時對鉀的吸收已達最大量。因此,在小麥苗期,應有適量的氮索營養和一定的磷、鉀肥,促使幼苗早分蘗,早發根,培育壯苗。拔節到開花是上麥一生吸收養分最多的時期,需要較多的氮、鉀營養,以鞏固分蘗成穗,促進壯稈、增粒。抽穗揚花以后應保持良好的氮、磷營養,以防脫肥早衰,促進光合產物的轉化和運移,促進麥粒灌漿、飽滿,增加粒重。
|
|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發布時間:2012/4/14 10:47:23
閱讀:3930次 |
|
|